论文网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反思

更新时间:2020-03-04 15:35:52点击: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反思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他们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家乡交给其他亲人照顾,这些孩子便有了一个独特的名称——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逐渐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存在,由他们引起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典型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品德、学业、身心等几方面。城乡差异以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的落后、父母亲情的陪伴缺失以及错误社会观念的盛行等方面。针对其原因,应该从体制的改革、学校的管理、家庭的关怀弥补、社会的齐心协力以及儿童自身的努力入手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反思


前言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孩子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城乡差距扩大,大量农村务工人员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纷纷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寻找工作,由于大量无法克服的局限他们无法亲自照顾孩子,只能把孩子留在农村老家交给其他人照看。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在增加。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农村14岁以下儿童总量为29452.76万人,其中留守儿童数量为2230.45万人[2]。而到2017年,据全国妇联统计数据得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6102.55万,比2010年增长了302.55万人次[3]。这些数据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我国人口的一大组成部分,而且呈日益上升的趋势,这也说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逐渐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其产生的教育问题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然而总的来说整体经济仍然相对发达国家落后。由于农村青年新思想的接受,同时社会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少农民工早已抛弃传统的耕作生活方式,有的一人独自,还有的夫妻涌入城市,想在大城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4]。农民工为了实现收入的增加,他们常年在外,很少回家。然而,因为户籍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工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他们大多时候面对的是自己的爷爷奶奶,很少见到父母。父母陪伴的缺位导致亲情关怀的缺失,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诸如品德低下、学习兴趣下降、心理问题突出和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等,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小到个人、大到社会都应该具备的意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势在必行,不可阻挡。

(一)思想品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大多处在青春期,正好属于心智和品德发展刚刚萌芽的的阶段,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家长的正确教育和引导。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路上中发挥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孩子最初对于社会的认知都是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恰恰缺失了这种教育和陪伴[5]。

父母离开家乡外出谋生,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照料,在面临一些有关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时,他们自身判断力低下,无法独立做出正确的选择。而这个时候本应起着指路明灯作用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也无法判断哪种行为是正确的,哪种行为是错误的,因此孩子很容易就产生了道德意志薄弱,道德意识混乱,最后导致道德行为不端的问题。

(二)学习问题

当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他们第一个想要求助的是自己的父母,而农村留守儿童在面对学习问题时,他们却无人帮助。因为对于农村妇女来说,她们普遍没有太高的文化程度,另外体力劳动也较为繁重,因而在辅导子女学习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从而这也造成了留守儿童想要得到较为完善的家庭教育和引导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而在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方面她们做的显然不够,另外因为留守孩子沟通父母不多,所以想要从家庭中感觉到幸福很难。我国的长辈普遍较为溺爱孩子,甚至在一些事情上帮孩子向老师撒谎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从而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进而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对于孩子们而言,离开了父母的视线,她们就不可能自觉地学习,因而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好。一是外出的父母经常将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照顾,而他们一般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在孩子学习上遇到问题时,他们无法帮助孩子,所有的学习问题只能由孩子自己解决,久而久之问题越来越多,孩子对于功课就失去了兴趣和耐心,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二是在许多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被视为问题学生,教师们对于他们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认为他们会破坏课堂纪律,耽误他人学习,经常把他们安排到教室的后排位置,对他们不闻不问,任由他们自生自灭。长此以往农村留守儿童便会产生怀疑心理和叛逆情绪,他们可能会怀疑自己就是问题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故意朝着问题学生的方向上发展;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们会选择故意与老师作对,不好好学习。

(三)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严重程度与父母分离时间的长短存在很大关系,与父母分离越久的儿童,患有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越大,严重程度也越高。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对父母高度依赖、对外界十分敏感的年龄,他们渴望向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微小的愿望却无法实现,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没有办法察觉到孩子的心情变化。因此他们只能将所有的事情藏在自己的内心里,受代沟的影响他们不愿向自己的祖父母表达,只能自己进行心理调节,时间久了他们的内心承受了太多的负面情绪,性格就会逐渐的发生着改变,可能会形成两种十分极端的性格,构成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种是他们变得忧郁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沟通,整个人变得没有生气和活力,内心十分的孤独和自卑。另一种是孩子变得叛逆,对于老师以及其他人的话语不理不睬,情感淡漠,经常做出一些反抗他人的事情,最后甚至形成反社会人格。调查发现,37%的留守儿童沉默寡言,不愿意与别人接触,30%的留守儿童经常感到孤独和自卑,很少有亲密的朋友。

(四)安全问题

在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关心,代理监护人由于种种缘由又无法起到应有的监护作用,因此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一般来说,“留守儿童”家住的较为偏僻,同时上学步行道路难走遥远。为了自己的学业,起早摸黑赶路是常有的事,动物的侵害、自然天气都会对其造成不利影响,同时社会不良青年也会欺负她们,尤其孩子受到性侵犯的可能性非常大。监护人如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普遍年龄较大,根本无法接送孩子们上学和放学。对于大多数的农村监护人来说,她们自己没有很好的法律意识,在法律方面缺乏对孩子的引导,另外在约束孩子相关行为方面也力不从心,造成不少“留守儿童”法律意识的匮乏。在管理教育方面,学校,老师做的也很不够。在家长辈的话不听,孩子在这种情况下违法乱纪的事情很容易出现,还可能和社会上的不良人员混杂在一起,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相当危险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反思

(一)政府方面

国家应进行制度的改革,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最彻底也最有效的方法。第一、加快户籍体制改革,缩小城乡差异,促进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实现城乡公平。政府应逐渐实现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消除政策壁垒,打破长期的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劳动力从乡村向城市的合理流动。第二、加快实施农村扶贫助贫政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精准扶贫,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政策优惠和补助,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政府应该结合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后,帮助农民找到他们的致富方向,然后开展这个方面的职业培训以及配备专业人员,使农民能够自己动手,然后达到丰衣足食。同时,实现政府应将注意力从城市转向农村,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每年拨付一定的教育基金用来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建造一个更加舒适安全的环境。第三、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找到其不足之处,完善各种法律,诸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严厉打击残害儿童身体和权利的不法行为,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治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使他们具有法律意识,能够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二)家庭方面

第一、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加强亲子沟通,即使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也应该通过电话等联系方式关心孩子,巩固亲子关系。在外打工的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成长密切相关的人经常取得联系,进行沟通,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学习,使孩子意识到父母并没有放弃他们,仍然关心他们的发展。第二、父母应为孩子选好托管对象,能够认真耐心的管教和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孩子可以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健康成长。第三、劝导家长转变教育理念,使家长清楚孩子的未来才是最重要的。改正破旧的观念,使父母读书无用论是错误的,一味的金钱补偿无法弥补他们的陪伴缺失。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父母一定要陪伴孩子,参与他们的的成长。父母可以考虑回乡创业或者一方留在家里照顾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这样孩子在有家长陪伴的情况下就可以健康的成长。

(三)社会方面

第一、加强宣传,修正“读书无用论”,大力提倡教育,使社会各界意识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性,全社会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合力,保护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第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乡村网吧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监管和整治,严格限制未成年进入,一旦发现就严厉惩处,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片净土。第三、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探索建立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大力鼓励社会公益组织或有条件的爱心人士创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为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特别是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兴趣指导等服务。

(四)学校方面

其实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都比较自卑,他们往往通过张扬的个性和外貌来掩饰内心的恐惧,另一方面可能是他们希望通过某些叛逆行为来得到别人的注意,他们盼望别人关注自己,即使是一些批评和教育。他们还只是个孩子,学校和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心理,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第一、注意引进新的教育力量,为教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定期开展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加强对教师的严格管理,矫正任课教师的不正确观念,实现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如寄宿制、代家长制。第二、加强家校合作。学校重点关注留守儿童,记录他们在学校的各种情况,同时向外出的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汇报孩子的学习等,使家长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加强家校合作,实现学校和家长的互通有无,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第三、开设一些不同与日常学校的课程。学校可以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开设一些针对性的课程。农村留守儿童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孩子度过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弥补孩子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缺乏的教育和关爱。

(五)农村留守儿童自身

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除了家庭、社会和学校等这些外在因素的努力,农村留守儿童自身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第一、农村留守儿童应该培养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自理自控能力,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好好学习,在面对不良诱惑时能够毫不犹豫的拒绝,在面临未知危险时能够提高防备心理,沉着应对。第二、要树立正确的成长态度。对于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缺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态度,不能一味的怨恨父母,要有一颗宽容善良的心,懂得父母背后的艰辛和对自己的深爱。

参考文献

[1]郑磊,吴映雄. 劳动力迁移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影响——来自西部农村地区调查的证据[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139-146.

[2]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 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03):13-29+188-189.

[3]司马懿茹. 教育公平视域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4):64-69.

[4]张文诺.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4):21-23.

[5]邓纯考.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困境与学校教育对策——对浙南R市的调查与实践[J]. 浙江社会科学,2012(05):78-85+157.


推荐文章